(《北京日报》2016年2月20日 第5版)(记者:童曙泉)昨天,2015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共有188项成果获奖。其中,6名“90后”跻身科技奖励光荣榜,获奖项目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也只有31岁。他牵头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研发了可以用互联网智能分配充电桩的纯电动车充电网络。
潘鸣宇出生于1985年,是国家电网北京电力公司电科院的一名副高级工程师。企业鼓励年轻人挑重担。在他只有28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市科委重点项目智能充电网的研究。本科在北航学习电子信息、硕士在北邮学习通信与信息系统,这样的专业背景让潘鸣宇对智能充电网有了更多创新的想法。在他的设计下,纯电动车智能充电网络实现了“互联网+”,可以通过手机就自动导航到充电桩前,还能知道哪些充电桩闲置,并实现了手机支付等多种手段付费,服务更加精准。此外,不同厂家的充电桩,也在智能充电网得到兼容。
“十二五”期间,北京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3.5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潘鸣宇研发的智能充电网络,解决了车主的‘里程焦虑’,对于推广纯电动车特别是私人购买纯电动车,有很大功劳。”市科委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据市科技奖励办公室负责人介绍,2015年获奖人员总数为1540人。其中,35岁及以下465人,36岁至45岁的有586人。加起来,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比例高达68.2%,创历史新高,也说明科技人才储备强大。
包括潘鸣宇在内,获奖者第一完成人中共有12位“80后”。所有获奖者中,共有6位“90后”,最年轻的年仅25岁,出生于1991年。“最年轻的获奖者,虽然是排名第10的完成人,但科研起点高了,未来成长空间很大。”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说。
市科委主任闫傲霜表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年来,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凝聚了一批站在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高端技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和项目管理人才。人才梯队建设逐步完善,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完成人梯次和年龄结构更加优化。这些中青年科技英才,已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科技奖励已逐步成为发现人才、凝聚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茁壮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她说。
延伸阅读
民生项目拿走一半奖项
昨天的市科技奖励大会上,188项获奖项目中,医药卫生、食品安全、交通等民生项目总共有95项,占比达50.5%。这些民生项目,不但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也改善了城市管理,其中还不乏“高精尖”成果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一等奖科技成果中,“给大脑一个开关”的脑起搏器,通过埋植在胸前的脉冲发生器向植入在大脑特定靶点的电极发送电脉冲,对帕金森症进行治疗,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局面。研究成果已在全国80余家三甲医院应用,植入超过3000例次,累计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为患者节省超过2亿元,市场占有率超过50%。
“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来源解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在市科委科技项目支持下,围绕我国当前大气PM2.5复合性污染、PM2.5来源复杂的突出问题,通过PM2.5来源解析会诊城市雾霾,对全国PM2.5的监测、发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完成的“卵母细胞成熟与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项目,构建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人类胚胎早期发育基因表达图谱,以及世界首个高精度重组定位女性个人遗传图谱。该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帮助有遗传疾病的家庭成功获得健康后代。
通过获奖项目还可以看出,企业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2015年获奖项目中有75个项目由企业独立完成或牵头完成,占获奖项目总数的40%。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布局创新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创新”作为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道,为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