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 推动创新发展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迈向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6-02-19


  ——在2016年北京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闫傲霜
  (2016年2月1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北京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北京市“两会”精神,总结“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研究部署2016年重点工作。
  一、“十二五”时期全市科技工作情况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科技改革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五个着力”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首都科学发展开启了新征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研究科技创新;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各类创新主体和区县调研,专题部署相关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示范区建设、首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列为重点审议议题。市政协围绕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发展等开展专题协商、议政建言。全市上下形成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共识。
  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定位,以中关村示范区建设为主阵地,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北京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均实现翻番。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北京地区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比超过30%;1000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件;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184项,比“十一五”期间翻了一番还多。创新创业激发新活力,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保持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2015年新创办科技型企业突破4万家,累计超过36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数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上市企业总数达28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累计763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达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辐射带动呈现新局面,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0年的157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45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6.3%,占全国总量的37%,其中70%输出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全市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超过17%。《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显示,北京创新综合能力排名居全国首位。
  (一)国家自主创新源头地位进一步凸显
  产生一批国际高水平重大创新成果。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 、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北京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世界首例及第二例避免单基因遗传病试管婴儿在京诞生。产生了世界首款55nm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首款全闪存软件定义云存储系统,首次描绘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碳基集成电路、超顺排碳纳米管材料、可充电脑起搏器等成果“领跑”国际。在国际上,首次证明热休克蛋白90α为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欧盟市场;首次发现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纳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首次捕获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空间三维结构。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正在从“跟跑”向“领跑”跨越。
  承担国家重大创新任务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5年底,北京地区累计承接10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0余项。牵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02专项)取得重大突破,总规模1200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落户北京。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基地)开始运行。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超过300家,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300余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央地协同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与科技部的会商机制,共同推进中关村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建设等重点任务。与中科院共建北京综合研究中心、超级云计算中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落地北京,已有22个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入驻怀柔科教产业园。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开展军民融合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应用试点,共建北京创新医疗产品临床评价应用基地、军民融合转化医学创新基地和蓝鲸军民融合创新园等,推动投弹式精确智能建筑消防装备、锂电池动力船舶等一批项目实现“民参军”、“军转民”。未来科技城30家央企研发总部落户,已引进千人计划专家79人,产生了纳米薄膜太阳能电池、特高压换流阀、核电关键设计软件包(COSINE)等一批重大成果。C919虚拟客舱漫游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及相关试验,支撑国产大飞机成功总装下线。首都高校组建了4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和首批13个高精尖创新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探索形成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北京模式”。“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连续发布“首科指数”,成为反映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晴雨表”。
  (二)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高端产业形成发展新优势。制定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高精尖”产业聚集效应明显,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创造了全市45.2%的地区生产总值。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先发展。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突破工程”,率先布局支持4G、5G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合发展,催生了一批“互联网+”新业态。京东方8.5代线正式量产,打破液晶面板进口依赖。支持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和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北京正在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实施“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出台“促进增材制造(3D打印)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政策文件,将大型金属复杂构件、医疗健康、创意设计等领域作为3D打印重点应用领域,以特种机器人、医疗健康类和服务类智能机器人作为机器人技术重点领域。启动建设亦庄智能机器人创新园。
  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实施“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5年内取得新药临床批件300余个,居全国首位;获得药品批准文号370余个;培育了年销售额10亿元品种8个,5-10亿元品种17个。全球首个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境外开展临床试验;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手足口病EV71疫苗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并正式上市。生物医药产业从2009年的不到4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23亿元,成为北京新的千亿元级产业。南部医药高端制造基地和北部新药研发创新中心对全市医药产业贡献度达到80%。
  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建成新能源汽车“一园两基地”,整车设计产能达10万辆,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973.1亿元,同比增长103%。制定实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形成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完整政策体系。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3.5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电动汽车产业跨入成长期。布局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和产业构架。
  先导与优势材料原创技术特色发展。实施“纳米科技产业跃升工程”,推动相对成熟的40余个技术项目入驻国家级怀柔纳米科技产业园。推动石墨烯等新材料研究跨入全球先进行列。开展第三代半导体领域技术创新,力争在光电子、电力电子、微波射频三大应用领域方面取得突破。
  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发布“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研发服务、工程技术服务、设计产业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优势领域, 2015年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20.6亿元,增速达14.1%。以工程技术服务首个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走出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落户北京,“设计之都”加快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已聚集2万余家文化类机构,成为全国首个年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一二三产融合推动现代农业高端发展。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打造了生物种业、奶业、生物燃气等11条品牌产业链,通过审鉴定作物品种超过200个,初步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数据源中心、服务源中心,成为全国“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龙头。昌平、顺义、通州、延庆等特色园区产值超过70亿元。
  创新惠民水平大幅提升。排爆机器人、智能会议系统、30米内可识别人脸的高清探头等一批高新科技装备有力支撑保障APEC会议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京津冀联合开展联防联控,“阅兵蓝”成为新的生动实践。开展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生态功能提升等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实施“首都生物燃气产业科技示范工程”,为能耗、水耗大幅下降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59%提供了重要支撑。
  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协调中心(TOCC), 持续支持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设计建设国内首条全国产化车辆、信号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燕房城市轨道交通线,实施遥感小卫星即时服务系统与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和产业园。
  强化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建设国家母婴乳品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供京蔬菜安全生产示范基地,搭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装备研发、监管信息化平台,初步构建起“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连续6年实施两期“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实施方案”,率先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牵头十大疾病攻关的11家单位中有6家成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三)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全面创新改革架构初步形成。2012年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1+N”创新政策体系,“1”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即《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N”是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层面改革政策。14家中央及市属单位参加科技成果管理改革试点。近500家单位参加股权激励试点。更加尊重科研规律,修订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增加科技经费使用的自主权。累计安排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约550亿元,支持720个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近4000亿元。制定《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增设青年科学基金,开展联合资助试点。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制度,支持、引导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使用首都科技资源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推动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搭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科研团队“走出来”、企业需求“走进去”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中关村改革“试验田”成果丰硕。推动组建由19个中央部委和30余个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的中关村创新平台。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形成“一区十六园”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制定实施13项配套政策。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试点政策在全国推广。探索国有资本促进创新和园区管理运行模式,成立中关村发展集团,搭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主体平台。围绕商事制度、药品审评审批、人才管理、金融创新等重点改革领域,与中央单位共同推动开展70余项改革举措,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
  (四)创新开放新局面基本形成
  各区创新支撑力显著提升。东城区推动发展高端产业和研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西城区着力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设计产业、科技金融为主要特色的产业格局。朝阳区积极打造国际研发创新聚集、文化科技产业融合示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创新创业服务引领的“新四区”。海淀区以“一城三街”为载体,健全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丰台区搭建“科技创新资源池”,努力建设研发总部企业基地、轨道交通和军民融合创新中心、智能控制产业和知识产权示范区。石景山制定《推进高端的科技创新驱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门头沟区制定“门创30条”,确定以互联网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医疗健康、节能环保为支撑的“一主三辅”产业体系。房山区建设生态宜居示范区和中关村南部创新城,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通州区出台“创新驱动发展1+6”政策体系,全力推进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建设。顺义区打造临空服务、科技创新和绿色生态三大功能板块,推动全区科学发展。大兴区加快建设京南科技创新示范中心,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区、高端产业引领区、区域协同前沿区、国际交往门户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昌平区围绕建设现代化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的战略目标,推动形成创新发展格局。平谷区以科技助力通用航空、物流、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增强区域发展潜力。怀柔区打造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怀柔科学城”,加快构建“以生态涵养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影视文化、休闲会展为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密云区探索创新引领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智能制造、未来网络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发展。延庆区以撤县设区为动力,紧抓冬奥会、世园会等契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京津冀协同创新良好开局。认真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了本市贯彻意见及分工方案。发布《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2015-2017年)》,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三个机制,建设创新资源、创新攻关、创新成果三个平台,实施高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生态安全和服务民生四项工程。加快构建“4+N”产业格局,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等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支持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推动落地津冀节能减排示范工程6项,工程投资总额达到6.7亿元。成立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河北分中心和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2015年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额增长34.2%。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近2000家。
  服务全国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探索建设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推广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大合作方式,与18个省区市建立了区域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机制。首都创业导师志愿服务团积极与有需求的相关省区市开展深入对接,成为首都创新资源服务全国的一面旗帜。对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协作进一步加强,在天津、河北、内蒙古、宁夏、重庆、贵阳、黑龙江、云南、山西等省区市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技术市场窗口,共建“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和云南科技桥头堡,创新要素开放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首都科技对全国创新发展的服务作用持续增强。
  开放创新合作深入推进。部署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首批33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与科技部联合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聚集区。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和中意创新合作周等系列活动,促成120余个项目,签约金额560亿元。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成员单位扩展至200家,与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370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据不完全统计,本市企业已在全球布局580余个研发机构,境外上市企业超过100家。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京设立联合研究院。在京外资总部企业累计268家,外资研发机构累计532家。
  (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管理办法和政府采购推广应用工作意见,增加国有企业为采购主体,支持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累计认定8000余个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政府采购金额超过500亿元。搭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首发平台,2015年发布26项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制定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成立我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和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协调机制。
  金融创新助推作用增强。研究制定《深化改革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支持“新三板”扩容发展,推动“四板”市场正式运营。发布全球首个科技园区股票指数——“中关村A股综合指数”和“中关村50指数”。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开展境外并购外汇管理、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融资租赁等创新试点。建立“科技信贷综合服务平台”,采取贷款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推动成立北京首都科技发展集团公司,打造从“原始创新”、“知识产权”到成果应用的“前孵化”新型服务平台,帮助更多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渡过转化“死亡谷”。设立前孵化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投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高精尖”产业发展等基金,初步形成涵盖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多领域的基金格局。
  创新创业生态形成品牌。发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配合科技部“创业中国行动”,开展中关村引领工程。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和第32届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ASP)2015年世界大会。挂牌6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其中57家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支持成立北京众创空间联盟,鼓励众创空间自主探索、自我管理、自律发展。全市150余家科技孵化机构,在孵企业超过1万家。实施“公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启动“北京创客科普季”,在全国率先引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关村创业大街作为首家“北京市众创空间集聚区”,成为国内青年创业的新地标。吸引了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超过1000家。2015年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2413起,是2011年的近7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41家成员单位和16个区县协同推进全市科普工作。连续5年成功举办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馆累计接待50万人次的观众参观体验,市民参与活动近千万人次,科技周已成为公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品牌。
  作风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市科技系统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本市15条实施意见,全面落实各项整改任务,扎实整治“四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不断固化“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链条。以“廉政风险信息化综合防控平台”建设为抓手,开创了有为监督新局面。运用“制度+科技”手段,打造“阳光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市自然科学基金实现连续六年“零投诉”。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推进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编制权力清单,规范审批行为。

  “十二五”时期首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科技部等中央单位指导支持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区和科技界共同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科委,向关心、支持和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央单位和北京市各部门、各区以及首都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创新发展在主动作为中初步实现了发展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作格局由“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工作重心由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必须坚持发挥首都优势。深刻认识和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和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研究战略规划,谋划产业发展,布局重大项目。在源头创新中充分发挥中央创新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央地、军民、国有民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
  第二,必须坚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创新规律,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开放共享。在以中关村为核心向全市各区、京津冀、全国乃至全球辐射发展和服务示范的“圈层”结构中,北京要持续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时拓展技术创新的视野,扩展创新发展的腹地,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国际创新影响力,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首都科学发展。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北京科技创新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主动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在聚集高端要素、增强原创力和创新驱动效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在提高科技创新对“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支撑作用,特别是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实践;在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切实促进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还不充分,体制内创新动力和活力还不足,创新效率还不够高,服务创新水平还要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北京科技工作将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立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全面创新改革为主线,切实担当好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五个责任”。
  力争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高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初具规模,“高精尖”经济格局初步建立,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成效显现。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重点任务:
  1.实施知识创新中心计划,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
  超前部署国际前沿领域攻关,紧紧围绕国家创新战略和首都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优化有利于知识创新的机制环境,将北京打造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全球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2.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构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区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制定2022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率先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新产业体系。以科技支撑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3.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新格局
  优化创新格局,促进全市各区域精细化、差异化发展。落实“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形成“北京-津冀”有机衔接、互联互通的合作体系,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以“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把握“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重大机遇,形成全球开放创新核心区。
  4.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建成全球创新创业首选地
  积极推动中关村新一轮试点改革,打造制度创新升级版。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国际人才港”。充分放活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科技创新法制保障,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创新治理现代化。
  三、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北京科技工作要以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变,促进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着力深化改革,激发体制机制创新
  制定全面创新改革“施工图”。发布实施《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深入落实京津冀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本市实施方案,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贯彻落实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本市科技体制改革责任分工和时间表,推进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打造中关村改革升级版。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业态准入与监管、商事制度、医药审评审批、人才服务、进境动植物材料检验检疫等改革试点。聚焦创新创业需求和突出问题,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将涉及中央事权的新的改革措施在北京率先试点,探索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先行先试。
  (二)着力夯实基础,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做好科技创新“顶天”布局。前瞻部署催生未来变革性技术的重大基础研究,在量子计算、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开展探索和跨学科研究。全面实施“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脑科学创新中心。支持航空科学与技术等国家实验室开展前沿战略性研究。持续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建设,服务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加大在京布局。聚焦信息、材料、生物、农业、环境和能源等领域关键科学问题,部署开展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对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编制“十三五”时期院市合作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央地高校协同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推动科研与应用相互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支持央企和民营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突破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在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积极构建央地协同创新平台。制定中关村科学城五年发展行动计划,聚集产学研创新主体和产业高端要素,集中建设新型特色产业园和技术研究院。编制怀柔科学城建设方案,搭建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大型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制定未来科技城五年行动计划,支持中央企业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前沿水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高地。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更多的首都创新资源更好地向社会开放、共享。建设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吸引高端军民两用人才,促进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技术双向转化,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速国际人才聚集。加快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管理新政。深入实施《关于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的若干措施》,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人才评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打造“国际人才港”。实施顶尖人才计划,以需求和任务为导向,面向全球吸引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世界级顶尖人才和团队来京发展。借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模式,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人才评价。
  (三)着力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高效发展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以先导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跨越工程,持续支持5G、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突破。布局智能汽车研发及技术攻关,建设智能汽车试验示范区。推动材料基因组、超导材料、石墨烯等纳米材料、碳基集成电路和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纳米科技产业园和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基地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创新和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抢抓智能制造制高点,推进3D打印、智能机器人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在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推广应用。加快医药高精尖品种开发,培育行业引领型企业。加强主要农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持续推进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
  完善科技成果“立地”机制。深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全面总结、系统梳理“十二五”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摸底全市产业园区、基地及工业用地的产业转移、疏解情况,持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基地,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熟化提供空间载体。强化新技术新产品(服务)首发平台建设,深化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积极开展股权、分红激励等改革,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激发中央在京创新资源的动力和活力。深化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对科技成果实行市场化筛选转化机制,在智能机器人、3D打印、脑科学、石墨烯等领域深入探索高效率成果转化模式。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机制,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评价技术创新项目的模式,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以科技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和改善民生福祉。紧密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城市精细化管理、食品安全、市民健康等领域,筛选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同时试点新技术。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综合调控与决策支持系统,为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支撑。实施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与管理工作(2016-2020年)”,在疾病预防、诊断、精准医疗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性成果并转化应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医学创新中心。持续推进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实施农产品安全投入品研发、食品生产加工与物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等科技示范工程,积极创建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科技助老服务体系,提高为老服务质量、丰富老年产品、带动养老产(事)业发展。研究制定2022科技冬奥行动计划。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积极促进科技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以设计之都建设为龙头,聚焦设计产业自身提升和设计提升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动漫游戏、视听新媒体、绿色印刷等新兴业态。实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聚焦互联网+商务、互联网+城市交通、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行动的主攻方向,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支持研发众包、O2O众包、服务众包、创意众包等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配套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四)着力开放合作,加快区域协同发展
  推动全市区域统筹发展。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全市“高精尖”产业布局,引导各区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实现疏解与发展相结合。全力建设中关村核心区和亦庄高精尖产业创新中心,深化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与融合发展。
  加快建设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深化“促联合、促对接、促转化、促市场”机制,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打造一批三地有序布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企业集团。推动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加快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功能承接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拓展开放合作新格局。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方略,以首都科技服务辐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化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技术市场服务平台模式,促进资源、成果、要素互通互联、有序流动。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关键节点,推动技术和标准输出,带动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创新主体“抱团出海”,引导行业领军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境外技术和品牌收购,打造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办好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北京峰会等品牌性国际会议。以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在优秀杰出人才聚集、通关便利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并购等方面,滚动推出新的先行先试措施。
  (五)着力完善生态,构筑创新创业新引擎
  推动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大街”品牌影响力。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型孵化器等跨区域、跨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发展众创空间,提供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加快推进公共检测服务和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创新提供专业化公共服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
  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深入实施“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推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在中关村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加快推进转板试点,建设好北京股权交易中心,建立股权登记对接机制。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创新治理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积极推进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扩大试点,建立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转接机制。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提升传播交流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六)着力自身建设,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做好市人大议案审议意见和市政协协商意见办理。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履职能力。
  加强队伍作风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本市15条实施意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健全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对财政科技经费的监管力度,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同志们,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抓好重点改革措施的落实,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  [打印]
版权所有: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609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