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北京78个项目获奖 占全国总数近四成 |
||
|
||
我国科技领域分量最重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出炉。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最终,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侯云德院士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侯云德获奖,为北京再添一位最高奖得主。作为我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以来,已有2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0位来自北京,占比达69%。2017年,北京共有78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与去年相比上升13.9%,创历史新高。 自1999年设立以来,共有27位科学家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去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和超导物理学家赵忠贤。此前还有核武器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均曾获此殊荣。 公开信息显示,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奖励了一批在我国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比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青藏铁路”等都是最高奖的获奖成果。此外,本次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也是我国继2017年5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来,首次召开这一大会。根据《方案》的有关规定,“国家三大奖”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300项。对于今后我国科技创新的鼓励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涌现更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 具体到2017年度的获奖名单,本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侯云德,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于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侯云德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20世纪60年代,因研究仙台病毒取得开创性成就,被原苏联高教部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归国后,侯云德投身于我国医学病毒学事业,根据疾病防治的需要,在分子病毒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1982年,他首次克隆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人α1b型干扰素基因,并成功研制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α1b型干扰素,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2008年,侯云德被国务院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领导设计了我国2008-2020年降低“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的历次重大疫情。 而另一位最高奖获得者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被称为“中国火药王”。他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86年至今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创立了“发射装药学”,是中国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提出了系列新概念和新原理,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王泽山先后研究了发射药燃烧的补偿理论,发明了低温感含能材料和高能量密度装填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射装药的能量利用率。2000年以后,他发明的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解决了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未解决的瓶颈技术。 由王泽山创新发展的系列火炸药技术,开启了我国火炸药领域从“跟踪仿制”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征程。作为第一完成人,他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 转载链接地址:http://epaper.bjbusiness.com.cn/site1/bjsb/html/2018-01/09/content_389075.htm?div=-1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