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午举行 习近平出席大会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

发布日期: 2018- 01- 08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上午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颁发奖励证书。

除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外,今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还评选出3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70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21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6项;同时评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

中国火炸药专家王泽山  实现科学界的“大四喜”

王泽山院士,出生于1935年,自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后,近60年来一直从事火炸药研究。

什么是火炸药?把火炮弹丸、火箭发射出去完成爆炸毁伤,靠的都是火炸药,它是火炮、火箭、导弹、航弹、鱼雷等火力打击武器的能源。“离开了火炸药,我们就回到了冷兵器时代。”王泽山曾这样表述火炸药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著名的火炸药学家,王泽山院士在这一领域里实现了多项突破。就理论上而言,他将火药、火炮、弹药、弹道等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了“发射装药理论与技术”学科分支架构,创立了发射装药学;同时深入揭示了火炸药组成、结构、性能的规律,建立了炮、弹、药的构效关系,极大地发展了火炸药理论。

而从技术突破来看,这其实并不是王泽山院士第一次捧回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奖,此次获奖可谓实现了他在科学界的“大四喜”:针对废弃火炸药处理的世界性难题,他开发了安全、绿色、资源化利用技术,创制出20余种军、民用产品,引领了我国火炸药资源化再利用的研究方向,为国家火炸药储备提供了核心关键技术,因此,在199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发明的“低温度感度发射装药技术”,攻克了温度变化给武器性能带来影响的技术瓶颈,获得了1996年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因为攻克了国际上至今无法突破的高膛压、高过载等技术瓶颈,使得我国武器发射装药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沿地位,他在2016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年过八旬,王泽山教授依然工作在火炸药研究的第一线。他曾说,“我一辈子做一件事,就是火炸药的研究,这是国家给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好,这是强国的责任,我要担当。”

“基因工程药物之父”侯云德  建立现代传染病防控体系

侯云德院士出生于1929年,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62年被原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过去几十年中,侯云德院士完成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侯云德院士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

他还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凭借此项研究及后续系列产品的研制,他在199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他所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已经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由于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还产生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对多项传染病的有效监测和预防也离不开侯云德院士的功劳。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顶层设计了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总体规划,为我国建立起了一道阻击传染病的防线。2016年的数据显示,2008年开始的这一专项研究战果卓著:艾滋病年病死率从5.8%降至3.1%,乙肝感染率由6.9%降至4.6%,重症乙肝病死率由84.6%降至56.6%,结核分枝菌检测时间由4—8周缩短至6小时内。得益于这道阻击防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2009年,他主导的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技术攻关,使我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凭借此成就,他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转载链接地址:http://bjwb.bjd.com.cn/html/2018-01/08/content_212296.htm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