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北京获奖比例再创历史新高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彰显成效 |
||
|
||
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北京共有78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2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6.1%,与去年相比上升13.9%,创历史新高,展现了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劲势头。 北京再添一位最高奖得主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疾病预防中心侯云德院士和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作为我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以来,已有29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0位来自北京,占比达69.0%,体现了北京在高层次领军人才上的绝对优势。 侯云德院士是第20位来自北京的最高奖得主,他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他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基因工程创新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1b”,在北京率先落地实现产业化,并推广至全国,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突破;他主导了2009年我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将我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聚焦源头 孕育原始性创新突破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象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具有特别的“含金量”。 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主持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团队围绕高产优质的水稻理想株型开展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水稻分子育种,培育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研究成果在Nature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引领了水稻遗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北京还获得了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环境科学、生物科学、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清华大学郑泉水教授团队完成的“范德华层状介质的滑移行为和力学模型”项目,率先实现了单晶材料的自回复现象,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在微米以上尺度、大气环境下、速度从零到25米/秒的超滑,取得了结构超滑实验的重大突破,引领了世界范围内超润滑研究的新一轮高潮。 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张锦教授团队完成的“低维碳材料的拉曼光谱学研究”项目,建立了新的单壁碳纳米管手性控制生长模型,首次实现了任意形貌表面上痕量物种的拉曼光谱直接检测,在低维碳材料结构与性质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突破,为低维碳材料在未来高科技产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北京连续四年获科技进步特等奖 由国家电网公司主持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继981钻井平台、京沪高铁、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移动4G等国家重大工程之后,北京连续第四年获得科技进步特等奖,体现了北京服务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使命与担当。 “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由16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设备研制、工程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和突破,通过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而形成世界首创技术,实现了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等多项“世界之最”,在世界电力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成为下一张国家的“金名片”。 活力迸发 “三城一区”托起创新之城 “三城一区”是北京创新发展的主平台,承载着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 中关村科学城是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在“三城一区”中内生动力最强。2017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奖获奖项目达50余项,占北京获奖总数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占全国授奖总数近四分之一,彰显了蓬勃的创新活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国电子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科技创新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程构建了基于ARM生态系统的技术、平台、人才、管理4大体系,系统推进了高端事务处理芯片等10大项目,支撑了我国重要行业网络安全工程的国产化,为我国实现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飞跃奠定了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完成的“交互式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在交互式显示中多用户协同背投、自然表面投影和可探入真三维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促进了光电显示、人机交互、计算机视觉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了智慧社会建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主持完成的“配子胚胎发育研究与生育力改善新方法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从解决生殖医学领域的难题出发,系统研究了人类胚胎发育机制,构建了世界首个高精度重组定位女性个人遗传图谱,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生殖医学综合诊治体系和培训推广系统,引领我国生殖医学发展走向国际一流水平。 以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是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前沿阵地,成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优先承载地。 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叶甜春研究员主持完成的“22-14纳米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先导技术”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在纳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上开展科研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实现了5个技术代的跨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74 件。其中,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芯国际、北方微电子等集成电路企业与微电子所开展了全方位合作,推动了项目技术在北京落地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提升了集成电路企业的规模和水平,促进了北京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的发展。 由北京交通大学与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速铁路列控系统互操作和可靠运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形成了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成套技术和规范,在我国高速铁路得到广泛应用,为高速列车跨线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其中,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全面参与了系统设计、平台构建、性能测试,并推动了项目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了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升级。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