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谋篇布局,系统推进 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启新篇章 | ||
| ||
——在2017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许强 (2017年4月26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报告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 一、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年建设情况 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三年来,全市科技系统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下,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等中央单位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全市各部门、各区、各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推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设计图”到“施工图”,顶层设计系统有力。国务院批准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本市出台试验方案和“十三五”规划,勾画了远期、中期、近期“设计图”。按照量化、细化、具体化、项目化原则,制定实施了到2020年的重点任务方案,提出了完整的任务清单、项目清单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张全面系统、清晰明确的“施工图”。 加强央地协同,建立组织架构。不断深化与国家有关部门,在京中央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部队的合作机制。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完成了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组建,形成了包括“一处七办”在内的组织“架构图”。 深化先行先试,改革取得新突破。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18项任务已落地7项,10余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已推向全国。本市出台的28条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新政,以及“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前期探索。 坚持创新引领,驱动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比2013年增长24.9%;研发投入强度5.94%,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金融、信息、科技服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半,技术合同成交额比2013年增长38.2%;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人才、技术、资本成为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完善生态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全市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7%。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累计达到43.2万家。“双创”指数全国第一,“首科指数”比2013年增加5.88点。 三年来,本市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央地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承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11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养吸引了王晓东、施一公等一批领军人才,在基础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成果。我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219项技术中,北京占比55.7%。北京地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占全国的31.5%。中关村示范区企业累计发布国际标准229项,比2013年增长40%。 二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编制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支持曹妃甸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4+N”功能承接平台建设,中关村科技型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近6000家。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三年来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年均增速29.5%。 三是持续探索制度创新。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项为全国首创试行,通过新政为336人办理“绿卡”,实现突破性增长。工商登记改革、投贷联动试点启动实施,中关村银行获批筹建,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成立。全市125家机构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占全国的80%。以政策与制度为先导的创新创业生态已成为全国典范。 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支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国家蛋白质组科学中心建设发展,推动成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增设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创新基础研究领域PPP投入模式。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已累计促进800余个国家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价值227亿元科研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2%向其他省区市辐射和出口。 四是引领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制定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支撑服务民生需求。三年来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9.1%和12.9%。 大力发展高端产业。产生了高温铁基超导、55nm全系统多核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芯片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创新成果。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北京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高性能大型钛合金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首先实现了在航空发动机、汽轮机等装备上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整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生物医药成为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落户北京;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0.9万辆,规模全国第一。与科技部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搭建了5个国家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本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71%。 深入实施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开展垃圾处理、生态功能提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支撑区域污染物浓度下降和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开展冬奥会食品供应与质量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惠民生。 五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坚持依法行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三重一大”等事项的主动监督,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基金等评审实现连续七年“零投诉”。 三年来,本市各区全面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局,坚持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东城、西城、朝阳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文化深度融合,建设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和国际研发创新高地。丰台、石景山、门头沟、房山、通州和顺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创新发展。海淀、大兴、昌平、怀柔加快推进“三城一区”建设。平谷、密云、延庆重点推进低碳高端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建设冬奥会零碳排放试验区。经过三年的谋篇布局和努力,全市形成了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三年成绩的取得是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关心指导、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科委,向支持和参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中央单位和各部门、各区以及首都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17年重点工作 中央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动员令。今年2月,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市委、市政府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市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刚才蔡奇市长发表了重要讲话,一会儿和俊常委还将作出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奋斗纲领和行动指南,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三城一区”建设,以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为主力军,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主支撑,以重大项目和科学工程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在2017年交出优秀答卷。 今年一季度,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和项目已启动99%,下一步的重点任务是: 第一,围绕加快建设“三城一区”抓落实 “三城一区”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要坚持高起点建设,高标准推进。 中关村科学城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动最为活跃。我们将以“主力要出征,地方须支前”的决心,深化央地合作机制,服务好中央创新“主力军”,打造自主创新主阵地。重点支持在网络空间安全、量子通信等领域产生一批原创技术成果,在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量子点微型光谱仪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等重大成果转化。加快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双创”平台、金融平台发展。 怀柔科学城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导多元主体协同,形成创新耦合效应。加快推动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材料基因组研究等5个交叉研究平台开工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市场化配置资源作用,保障和引导更多土地和空间资源服务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建设环境清新优美、创新活力彰显、创新成果领先的科学之城。 未来科学城将加快推进由科技城向科学城的转变。依托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聚力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在央企研究院落地实施,增强创新创业活力。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聚焦动力电池、石墨烯、人工智能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一批国际标准,引领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二,围绕加强创新源头供给抓落实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是筑牢基础研究根基。积极争取并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在京布局。承担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承接更多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发挥“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 尖端研究条件和能力的优势,围绕关键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科技攻关。 二是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组织实施5G关键技术验证等11个基础前沿研究项目,支持大数据核心技术、网络空间安全防护技术等重大应用技术研发,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加快促进应急救援等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推进北斗导航定位共享平台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创建中关村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房山、大兴、昌平、顺义等军民融合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 第三,围绕加强改革攻坚抓落实 深化改革是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必须抓好现有政策落地,攻坚克难,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抓好已有先行先试政策的精准实施。围绕扩大科研人员聘用和管理自主权、科研项目经费试行负面清单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新的政策建议,争取国家有关部委适时推进试点。用好建设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和近期出台的政策,探索科技金融创新举措。 二是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探索推进股权激励及新型孵化机构税收优惠、区域创新政策交叉覆盖等改革举措。联合国家有关部门,推动中央在京创新主体试行市级相关创新政策。 三是进一步推进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持续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抓好“28条”实施督导工作,将下放预算调剂权限等“规定动作”作为检查重点。 第四,围绕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抓落实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我们将围绕“疏解”和“提升”两个维度,建设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是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完善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等机制,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联盟。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对接与技术转移绿色通道,力争今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二是促进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研发、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发挥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作用,依托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势,为三地企业提供产品分析检测、工艺诊断与优化、技术解决方案于一体的“总工式”服务。探索“北京研发—津冀制造”机制与模式,逐步形成以区域协同为支撑的创新产业布局。 三是加快构建跨区域科技创新园区链。推进曹妃甸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特色园区、基地建设,服务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推动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产业上下游高效衔接。 第五,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团队抓落实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本上要靠人才。我们将实施更具吸引力、更加包容的人才政策,更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 一是集聚顶尖人才。研究制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政策,支持在战略前沿等领域探索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际顶尖专家进入平台开展联合研究。建设国内与国际联动的人才服务平台,支持在京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坚持创新引领、科教融合,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 二是培养创新人才。依托科技重大专项与人才工程,组织实施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引进计划。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立联合基金等形式,服务与培育优秀学术带头人。 三是服务激励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居留和出入境、落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开展新兴领域职称评审试点,扩大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适用范围。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等人才分类评价。 第六,围绕服务保障抓落实 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做好协调服务。 一是加强自身建设。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党建主体责任,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以行动和成效体现“四个意识”。 二是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市科委将履行好秘书处职责,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与中央单位沟通汇报,加强与国家相关政策资源的对接互动,争取中央相关单位支持,并为七个专项办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保障服务。 三是狠抓责任落实。拿硬任务、硬指标、硬考核,把“一处七办”的责任压实、考核抓实,建立抓落实的台帐,做到跑表计时、到点验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四是做好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创新政策解读和重大科技成果宣传,大力传播创新文化,回应社会关切,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我们要以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指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放思想、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