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盛宴”——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天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79个项目,北京共有70个项目获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31.7%。自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以来,北京获奖项目连续十七年全国第一。 最高奖 巾帼不让须眉 首授女科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的获奖,也是国家最高科技奖首次授予女科学家。 屠呦呦与团队从大量中医古籍中筛选出中药青蒿作为抗疟的首选药物,创建了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通过“以身试药”,进行青蒿素单体的临床试验,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青蒿素的发现和抗疟作用标志着人类抗疟药物发展的新方向。上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疟疾的首选方案,现已为全球疟疾流行地区所广泛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此次奖励大会上,女科学家成绩突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15个项目由女性科学家领导,包括首项由女科学家挂帅的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多个获奖项目团队成员中,女性科学家占到一半,其研究成果既有新型活性染料,也有我国首艘海洋无人测量艇。 诞生首位“40后”获奖者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201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出现了首位“40后”。作为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75岁的赵忠贤院士凭借超导领域的研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昨天他得到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赵忠贤谦逊地表示,得奖从未被当作研究的目的,“我做研究从来没想过拿奖,从来没有。至于诺贝尔奖,有这个情结也挺好,但别太过了。我的个人想法是我们做科学研究其实是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可能添砖加瓦大了点,就加上一滴水吧,汇集到人类文明的长河之中。二是满足国家的科技发展需求。” 赵忠贤曾数次担任国际超导大会和国际低温物理大会主席。他培养的很多人才也已经成为领军人物和国际上该领域的一流学者。 北京奖项 再创历史新高 摘得六成高等级奖项 经学科专业评审组、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三级评审,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两名最高奖获奖人,以及279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0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49项。此外,还有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此次颁奖,北京市共摘得70项国家科技奖,不仅获奖数全国第一,而且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全都来自北京,惟一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也被北京包揽。北京市奖励办公室负责人分析,此次国家奖高等级奖项中,北京获得8项,占比达61.5%。北京有7个项目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8.3%,再创历史新高。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等单位完成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斩获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面向移动互联网需求提供更高速、更低时延的宽带接入能力,是全球技术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也是促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团队历经十年,攻克了TDD宽带、高速移动和大容量等全球技术难题以及大带宽高速率、多模多频、低功耗、复杂干扰等4G产品难题,研制出TD-LTE高集成度28nm“五模十三频”芯片,建成优质4G网络;实现了我国主导的TD-LTE技术战胜了美国主导的WiMAX等竞争技术,成为全球主流的4G标准。可以说,该技术完成了我国移动通信“从边缘到主流、从低端到高端、从跟随到领先”的历史性突破。 据统计,该项目提出并主导的TD-LTE国际标准,授权专利近3千件,扭转了我国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我国移动通信全产业链竞争力大幅提升,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截至目前,TD-LTE已在43个国家部署76张商用网络,我国企业占4G基站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近三年,TD-LTE产值累计达1.29万亿元,带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亚湾反应堆实验 17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曾9度空缺,2016年度该奖项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院士主持完成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摘得。 项目团队开展了关于中微子振荡模式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完整实验方案和探测器设计,完成了大亚湾反应堆相关探测器的研制工作,最终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了其振荡幅度。项目成果使我国的中微子研究从无到有并一步跨入国际先进行列且保持领先地位。 惠民生 大量科技成果融入你我生活 多器官损伤修复技术使50万患者受益 此次获奖的不少北京项目已得到应用,惠及民生。 由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唐佩福教授、创伤研究所姚咏明教授领衔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严重战创伤多器官障碍与损伤修复的创新理论及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目前,多器官、多系统、复杂性损伤不仅致死率、致残率高,临床救治也极其困难,已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与难题。姚咏明以及团队历时20余年系统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多器官损害发病的免疫负向调控机制,研发出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双功效,防治多器官损害的新药;建立了新的多器官损害诊断标准、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预后评估系统;研发了用于复杂髋臼骨折固定的新型内固定器材,简化了术式;建立了骨感染软组织与骨同步修复新技术,解决了顽固性骨感染的重大难题;此外还提出了新的神经损伤分类与分级标准,并创建了复杂神经损伤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方法。 据介绍,该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已在10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受益患者达50余万人,汶川、雅安、玉树等地震灾害救援中,该项目成果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脑血管病也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完成的“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市科技计划支持下,研究团队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为目标,提出了“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概念和防治措施;开创了“双重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新技术,使90天复发风险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并进入临床应用,目前该成果被国内外600余家医疗机构采纳和应用。 “安全卫士”破解大停电难题 互联电网受到扰动后的动态过程中,关键输电断面联络线连锁开断、受端电网局部电压崩溃是引发大停电的两大直接原因。根据CIGRE的数据,21世纪发生的13次负荷损失超过300万千瓦的大停电事故中,与之相关的高达12次,影响人口超过10亿,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与国外相比,我国电网输电规模、输电距离、电压等级均居世界第一,由此带来的输电断面安全运行问题、受端电网动态电压支撑问题更为突出,动态过程安全防御问题亟待解决。 在国家973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科研团队历时14年攻关,首次建立了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技术体系,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夺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据悉,该项目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成果应用于34个省级及以上电网规划调度运行及高校科研教学中,大幅提升了互联电网动态过程安全防御能力,有力保障了西南水电大规模送出。 “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承担了该项目核心芯片的研发任务。据介绍,DTMB中文全称为“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和调制”,此项目开创了中国国家标准进入国际标准,标准从芯片、整机终端产品实现,与发射和前端设备配套,直至承载着中国标准和文化输出,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晶型研究助国产药提升质量 “化学药物晶型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的项目团队经过多年研究,不仅认识了药物晶型存在的问题,而且在我国仿制药物质量提高和创新药物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有效提高了我国部分仿制药物的质量,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效益。 药物晶型看似高深,简单说就是药物的形态,这种药物形态通常表现在药物原料上,比如蔗糖,至少就有白绵糖和白砂糖两种形式。同样一种药物,有的是柱状结晶,有的是片状结晶,有的是粉末,这就是药物的晶型。 同样一种药物如果存在不同的晶型,是否会改变药物的本质?答案是:药物的不同晶型依然是同一个药物,但性质可以完全不同,例如无味氯霉素,不同晶型作用差别就非常大,合适的晶型可以抗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晶型不合适就不会产生治疗效果,贻误病情。 研究药物的晶型状态是一项复杂的高科技,既要研究晶型的形成过程,又要研究晶型的性质特点,还要研究晶型的制备工艺,更要评价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只有通过系统研究才能够保证药物的优良质量。人们通常认为,国产药不如进口药,是什么原因?经过长期探索,人们才认识到,其实国产药与进口药本质上并没有差异,其质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晶型不同造成的。要想让我国人民以合理的价格使用优质的药物,晶型研究是必须的。 时评 允许十年不鸣 争取一鸣惊人 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高专注力,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这是9日召开的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递出的一个重要信号。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79项,可谓硕果累累。近几年我国科技战线涌现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在当前科技创新的好形势下,更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加强仍然相对薄弱的基础研究,千方百计在原始创新上不断突破,才能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挺立潮头。 一国之科技水平离开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难以行稳致远。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果抓不住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动权,科技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鼓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线长,不易出成果,因此国家和主管部门的科研规划要看准目标、做好布局,对科研资金和人才梯队要早做安排,绩效考核得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方能营造出科研人员安心坐冷板凳的氛围。为此必须深化科技体制创新,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科研自主权,千方百计激发创新领军人物更大的创造力。 从“千人计划”等吸引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的政策实施情况看,赋予创新领军人物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的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可行,效果明显,富有启发性。 日前出台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也突出对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评价,着力畅通人才晋升渠道,对于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专注本职、锐意进取具有明确的导向意义。 再好的氛围,也代替不了科研人员的眼光和专注力。对此,佳绩频出的中国科技界有清醒认识。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创新使命,选准研究目标,立志长期作战,必然能增强科技界创新跨越的实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促进中国科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不断产生在全球一鸣惊人的成果,加速推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战略转变。
|